(一)诗歌类型
从内容上,诗歌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咏史怀古诗等。
(一)写景诗
1. 考点阐述:
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乡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2. 常用意象:
鸿、野渡、渔舟、鸳鸯、桃花、青山、早莺、蝴蝶、西风、夕阳、禅、梅花、松柏、竹子、杨花、红叶、松。
3. 基本情感:
①热爱自然,对所描绘的景物的喜爱之情。
②描写山水田园生活的生机乐趣与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③厌恶世俗、官场,对闲适隐居生活的向往。
4. 意境特点:
①宏阔:雄浑壮丽、高远辽阔、开阔苍凉、莽苍深远、壮阔。
②细腻:恬静优美、和谐静谧、幽静空寂、婉转、朦胧。
③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生机勃勃、隽永优美。
④清冷:暗淡、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清、萧瑟、孤寂凄凉、沉郁忧愁。
5. 语言风格:
恬静淡雅、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丽洗练。
6. 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
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
 
7. 鉴赏思路:
①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歌的主题。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③抓诗眼,领会作者写景所表现的情感。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二)咏物诗
1. 考点阐述: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此类诗歌的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情志的把握,对意象、意境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
2. 常用意象:
莲、柳、花、梅、芳草、菊、竹、杜鹃、梧桐、松柏、黄叶、沙鸥、猿啼、鹧鸪鸟、江水、月。
3. 基本情感:
①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②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③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 意境特点:
雄奇俊健、清新高洁、清新静谧、悲凉萧瑟。
5. 语言风格:
朦胧含蓄、生动传神。
6.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抑扬、比喻、象征、
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
7. 鉴赏思路:
①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②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作者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三)山水田园诗
1. 考点阐述:
作者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优美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样的诗,被称为田园诗。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旅途情景的叙述等。
2. 常用意象:
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
3. 基本情感:
①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②借以表达对黑暗官场的不满。
③对劳动生活的歌颂。
4. 意境特点:
隽永优美、清新自然。
5. 语言风格:
恬静淡雅、质朴自然。
6. 常用手法:
白描、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7. 鉴赏思路: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作者写景所表现的情感。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四)边塞诗
1. 考点阐述:
边塞诗就是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歌大多和民族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作者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寒诗派”,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
2. 常用意象:
①从物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②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
③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飞雁、扬鹰。
3. 基本情感:
①表达对良将尽早出现的渴望和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和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③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④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抒发他们心中的无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⑥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赞扬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意境特点:
奇丽、壮阔、雄壮、苍凉。
5. 语言风格:
雄壮豪迈、悲壮苍凉。
6. 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比喻、夸张、用典。
7. 鉴赏思路:
①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②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③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
(五)送别诗
1. 考点阐述:
 送别类的诗歌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对情感的把握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2. 常用意象:
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阳关、渭城、柳岸、西楼、望江楼等。
②时间意象:春、秋、冬、黄昏、月夜、清晨等。
③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西风、烟波、草、山、寒蝉、斑马、落花、落叶、劳歌、夕阳、酒、秋等。
3. 基本情感:
①对别离的伤感,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对友人的不舍,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③对友情的赞颂,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对离别的豁达,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 意境特点:
迷茫、朦胧、凄清、凄凉、凄冷、暗淡、冷寂、萧条、冷落、幽静。 
5. 语言风格:
细腻含蓄、质朴自然。
6. 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寓情、寄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烘托、对比。
7. 鉴赏思路:
①从主题入手,把握诗歌情感的本质。②抓住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作者所抒何情。③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作者怎样化用前人诗文。④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⑤从语言突破。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歌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以“丝”谐“思”等。⑥从构思着手,探寻其巧妙的寄情方式与匠心所在。
(六)羁旅行役诗
1. 考点阐述: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作者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2. 常用意象:
酒、月亮、秋风、秋霜、衰草、梧桐、杜鹃、猿啼、沙鸥、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浮云、寒山、烟、暝色、宿鸟、日暮、芳草、孤雁、鹧鸪、杨花、流水、长亭。
3. 基本情感: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④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 意境特点:
悲凉孤寂、萧瑟凄清、苍凉沉郁。
 
5. 语言风格:
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6. 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触景伤情、感时生情、因梦寄情、妙喻传情、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
7. 鉴赏思路:
①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②结合作者境况,了解作者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③作者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七)咏史怀古诗
1. 考点阐述:
咏史诗是作者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咏史诗一般由“史”和“咏”两部分组成。多以简洁的文字、精练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或感慨岁月变换,或讽刺当政者的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 常用意象:
①特定景物:垂杨、明月、江水、归燕、地上的青苔、孤寂的残垣、无名的断碑、荒松、古墓、落日、悲风、巢鸟、“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霓裳羽衣”。
②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姑苏、洛阳、汴京(经济发达,文化繁盛)、金陵(石头城、台城——军事据地)。
③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西塞山(古战场)。
④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湘妃祠(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喻凄苦)、乌江亭、陈琳墓(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受曹操赏识)、李白坟、长沙贾谊故居(曾贬为长沙太傅)、成都武侯祠、昭君墓;昔日繁荣之地:乌衣巷、朱雀桥。
⑤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时期、南唐、后蜀等。
3. 基本情感:
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反思历史、警示后人等。
4. 意境特点:
雄浑深沉、雄浑壮阔。
 
5. 语言风格:
含蓄沉郁、含蓄隽永、生动形象、深沉感慨、简练利落、苍劲悲凉、豪放浑厚、沉郁顿挫。
6. 常用手法:
用典、双关、对比、拟人、衬托(正衬、反衬)、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吊古伤今、欲扬先抑。
7. 鉴赏思路:
①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②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什么态度)。③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手法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