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樱草味
广东省佛山市2020.11.15 历史, 高考历史小题狂做基础篇新高考版 第四页第五题问题:州牧不是由中央派出的吗?那它不就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了?
编辑解答: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核心是权力的归属问题,即权力应最终掌握在中央而非地方手中。本题中,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各州,意味着刺史只拥有监察权,只行使监察职能,其他方面则受中央的管束;而刺史被州牧取代之后,州牧在监察权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地方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给州牧割据一方提供了条件,也就是说州牧在地方可以自己筹集粮饷、组建军队,形成割据势力,从而得以脱离中央的管束。如此一来,原本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职能也就形同虚设了。
第六题合格者他的文化素质比较高了然后行政效率也会高吗?
编辑解答:
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官员自身行政素养的提升,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是否完善、行政事务的处理流程是否高效等都是必要的条件。本题反映了汉代察举制度在文化、品德素养之外又增加了对实际政务能力的考查,说明选官程序更加科学、规范,因此相比D项,A项更加贴合题干中的表述。
第九题为什么不选a执行标准怎么样才算变化了?
编辑解答:
曹操父子任用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掌握选举,意味着赋予了世家大族更多的选官权力,这是对先前打击世族势力所作的补偿,所以说包含了缓和中央和地方(即在地方上权势很大的世家大族)矛盾的意图。但是此举的推行,只是令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吏在选官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而作为选官制度的九品中正制本身却没有变化,该制度仍然是以品德作为选官的标准。
魏晋以后,隋朝以科举制确立了通过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更加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体现了选官标准的变化。
第五页第二题决策变得多人了,那原本宰相的权力不就削弱了吗?
编辑解答:
本题中中书舍人只是参与了决策过程,即拟定政事的处理意见;而由题干中“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可见,这些意见的通过与否需要经由宰相的确认,然后最终交给皇帝裁决。在这个过程中,中书舍人的参政并没有使宰相原本就有的审核政事意见的权力发生变化。但是参与决策过程的官员的增加,意味着针对同一件事务能够产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处理意见,这有利于决策的完善,所以选C项。
第六页第五题d选项理学难道不是强调经世致用的吗那和材料中反对劳民伤财不是一致的吗?
编辑解答:
首先要明确,“经世致用”是明清进步思想家提出的主张,其提出的背景是明末理学衰败,理学家“空谈心性”,导致“空疏学风”的弥漫;其次,“经世致用”主张将学问用于实践,以此解决国计民生等现实问题,这和“反对劳民伤财”在概念上并不等同。
就本题来说,设问要求回答“这一变化”的意义,而“变化”是指澶渊之盟后田猎被废除一事,这说明澶渊之盟后,北宋在对辽战争中的失败和每年交纳岁币的屈辱协定,使得原本用于宣扬军事实力的田猎活动,迫于财政压力和社会舆论而难以继续开展,即是说,田猎被废除的背后,有着北宋政治文化环境剧烈变化这一推动因素。
在本题中,“劳民伤财”的争议在澶渊之盟之前就已存在,所以不能引用“变化”之前的材料来说明“变化”所体现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关田猎劳民伤财的争议,只是针对特定事件的特定评价,提出者可以是任何人,而理学是统治者用以强化纲常名教的官方哲学,二者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