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备考指津)

一、 掌握7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 比喻
1.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它强调的是两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2. 构成
比喻句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词)和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构成。
3. 种类
①明喻;②隐喻(暗喻);③借喻;④博喻。
(1) 明喻
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例如:(本体)(比喻词)珍珠(喻体)(本体)(比喻词)(喻体)。
(2) 隐喻(又称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没有比喻词。多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来暗示。
例如: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喻体)就是您的笑容(本体)。
(3) 借喻
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喻体,比喻树上顶着的白雪)开。
(4)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即一个本体有两个及以上的喻体。
例如:东方天边的彩霞(本体)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喻体1),如榴火(喻体2),如玛瑙(喻体3),如琥珀(喻体4)。
4. 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等。
 
(二) 比拟
1. 概念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的修辞手法。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2. 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1) 拟人
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例如: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把“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拟人化)
(2) 拟物
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有时是将甲物化为乙物,使甲物具有乙物的动作或特点。
例如:
(1)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把“人”拟为“荷”)
(2)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把“闪电的影子”拟为“火蛇”)
3. 作用
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三) 借代
1. 概念
不直接说出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它强调的是两者间的相关点。
2. 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②具体代抽象;③专名代泛称;④部分代整体;⑤个别代一般;⑥原料代本体。 
例如:
(1)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李公朴”代“像李公朴一样的革命者”)
(2)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代“银圆”)
3. 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 夸张
1. 概念
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2. 种类
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例如:
(1)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扩大夸张)
(2)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缩小夸张)
(3)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超前夸张)
3. 作用
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或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或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五) 对偶(对仗)
1. 概念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诗词要求严格地对偶,即对仗。也就是说,对仗多见于诗句。对仗讲究词性相同,结构相称、平仄相对,且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还要避免同字相对。
2. 种类
①正对;②反对;③流水对。
例如:
(1)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对联)(反对)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正对)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流水对)
(4)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正对)
(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对)
3. 作用
词句凝练,形式整齐,结构对称。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六) 排比
1. 概念
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2. 种类
①成分排比;②分句排比;③单句排比;④复句排比。
例如:
(1)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3. 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七) 反复
1. 概念
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2. 种类
①词语反复;②词组或句子反复;③语段反复。
例如:
(1)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3. 作用
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二、 辨析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1. 借喻与借代
(1) 相同点
都是用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并不出现。
(2) 不同点
①关系不同。构成借喻的两事物具有相似性;构成借代的两事物具有相关性。②语言格式不同。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可以转化为明喻或暗喻句,借代则不能。③作用不同。借喻的作用是以喻体相代。着重在喻,喻而不代;借代则是以借体相代,着重在代,代而不喻。
例如:
(1)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用“花白胡子”这个外貌特征来代具有此特征的人物)
(2)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国际歌》)(以“毒蛇猛兽”比喻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统治者)
(3)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鲁迅《药》)(红眼睛是阿义的外貌特征,以“红眼睛”代阿义)
(4) 陈涉叹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宏大抱负的人)
2. 比喻与比拟
(1) 相同点
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2) 不同点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③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一般体现在动词或形容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一般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
(1)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比喻)
(2)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比拟)
(3)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天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比拟)
(4) 我像风筝一样, 不能远走高飞,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 荡了出去又回来。(比喻)
3. 排比与反复
(1) 相同点
都由多个成分或句子组成,结构上有些形似。
(2) 不同点
①排比是侧重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侧重于内容上的重复,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②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两次以上即可。③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例如:
(1) 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反复、比拟、排比)
(2)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
(3) 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排比)
(4)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排比)
解题技巧
解答修辞手法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判定修辞手法。有时题干只要求“仿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而未指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如果不能识别“示例”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就无法解答此题了。
二、熟悉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的修辞

手法的一般修辞作用如下: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比拟——化物为人(或化人为物、化彼为此),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借代——突出本质特征,增强形象性,简洁精练,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反复——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使诗文句式整齐有序,文章起伏回荡,充满语言美。
三、提高联想、想象等的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在考语言运用能力,也在考思维能力。有些考生想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欠佳。因此提高修辞手法运用能力,关键是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